近日,湖北第二师范学院青葵志愿服务队奔赴王家桥初级中学展开教育活动,一边带孩子们走进曾侯乙墓的考古世界,感受传统文化魅力;一边揭秘大脑的神奇作用,探索人体奥秘,让课堂里充满了“古今对话”的趣味。
“这是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一共有65件,最小的像茶杯,最大的比老师还高!”支教志愿者介绍黑板上编钟图片,编钟的精美纹饰清晰可见。为了让孩子们理解“为什么曾侯乙墓很重要”,志愿者们把考古知识变成了“寻宝故事”:2000多年前,一位叫“曾侯乙”的诸侯去世后,人们把他生前使用的乐器、兵器、生活用品放进墓里,这些文物就像“时光胶囊”,让我们知道古人怎么生活、怎么制造器物。
图为志愿者介绍曾侯乙编钟的故事。谭瑾 供图
除了编钟,志愿者也借助图片、视频等资料,向孩子们详细介绍了曾侯乙铜鉴缶。为了让孩子们更好理解铜鉴缶的用途,志愿者形象地比喻:“它就像是古代的‘冰箱’和‘温酒器’。夏天,在鉴与缶的缝隙间放入冰块,就能让缶中的美酒变得清凉爽口;冬天,储存温水,又能喝到暖酒,是不是很神奇?”孩子们听得目不转睛,纷纷惊叹古人的奇思妙想。
展开剩余61%图为志愿者介绍曾侯乙铜鉴缶的用途。钟吉超 供图
在“人体总指挥”课堂上,志愿者们用动画短片展示大脑的结构:“大脑就像一个超级司令部,眼睛看到的画面、耳朵听到的声音,都会传给它;它发出指令,我们的手才能写字,脚才能走路。”志愿者还用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简易的“大脑工作流程图”:眼睛、耳朵等“感应器”收集信息→传给大脑“分析”→大脑发出指令→手脚等“执行员”行动。“就像学校里的广播室,老师把通知告诉广播员,广播员再通知全校同学,大脑就是我们身体里的‘广播室’。”这样的比喻让孩子们一下子就明白了。
图为志愿者讲解大脑的作用。宛莹 供图
同时为了加强孩子们对大脑作用的直观认识,志愿者设计了记忆小游戏:给出一系列词语,在一定时间内记忆这些词语,然后在规定时间内将他们写出来,比一比谁写的最多,最快。
图为志愿者带大家进行记忆小游戏。邓涵 供图
游戏过后,志愿者也给孩子们提出了增强记忆,保护大脑的方法:保证睡眠让大脑休息,多思考、多运动让大脑变灵活,就像给机器上润滑油。孩子们表示会好好爱护大脑,也期待着下一次的记忆小游戏。
课后孩子们还围着志愿者问个不停:“曾侯乙墓里还有别的宝贝吗?”“大脑能记住所有事情吗?”这些充满好奇的问题,正是支教最珍贵的收获——当知识像种子一样落在心里,终会慢慢发芽,让孩子们对世界、对自己,都多一份探索的热情。
发布于:湖北省英赫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